首页 · 新闻
首页 期刊 报纸 论文 标准 会刊 专利 成果 年鉴
文库 政策 外刊 新闻 供求 图书 视频 企业 会讯
揭秘!海螺水泥的节能减排“新打法“!水泥厂产干冰!
行业动态  2020-7-2  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


夏天在线上买生鲜,商家都会附送干冰。很少有人想到,干冰与水泥厂会有什么联系?

记者在海螺水泥采访时发现,这个世界水泥龙头在生产水泥的同时,还源源不断地生产干冰,而干冰的“原料”,正是生产水泥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废气。

6月29日,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的“伴随式”采访活动走进芜湖,探访安徽海螺白马山水泥厂,记者零距离了解全球首个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,看海螺如何捕集二氧化碳,变废为宝,综合利用。

蒙蒙细雨中,花园般的厂区绿地成茵,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旁,两只硕大的球型不锈钢储罐旁,一辆槽罐车正在接收液态二氧化碳。总控室内,技术人员眼盯大屏幕,运用电脑控制系统,实时掌控整个生产流程。不远处的生产车间里,由二氧化碳制成的一块块干冰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,分包装箱,销往市场。

“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‘温室效应’,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。我们国企有责任在节能减排、守护绿水青山、引领绿色发展上有所作为。”海螺集团副总经理汪鹏飞说。

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绿水青山。近年来,安徽海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,始终把绿色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,以技术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,着力打造高效、绿色、环 保的生态产业链。

2017年6月,海螺集团依托白马山水泥厂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,投资5000余万元,与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,建设世界首条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,年产5万吨纯度为99.9%以上的工业级和纯度为99.99%以上的食品级二氧化碳,在水泥行业首开碳捕捉利用之先河,实现了水泥工业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商业转化利用,对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。

白马山水泥厂厂长金峰告诉记者,捕集装置采用当今环保领域最新技术,经过一年时间工程建设、设备安装调试,于2018年4月开始试生产。运行两年多以来,整套系统运行稳定,截至目前已生产销售工业级液态CO2近4万吨,纯度达到99.97%,产品质量优于国家标准。项目获得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,发明专利2项,实用新型15项,外观专利1项,软件着作权1项。

为进一步加快绿色环保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,海螺集团于2019年又在白马山水泥厂建设年产3000吨干冰项目,将捕集的二氧化碳转换为高附加值的干冰产品,开辟了一条利用企业副产品的新途径。

今年3月,干冰生产线正式投产,生产的两种型号干冰投放市场,销往合肥、南京、上海等长三角城市,用于保冷保鲜、冷链运输、医药疫苗、精密仪器清洗等众多领域。

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的建成投产,使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“摇身一变”,成为可以应用于焊接、食品保鲜、干冰生产、电子、激光、医药等各个领域的产品。

浏览:642 来源:芜湖市生态环境局
热门资讯:
新年开新局 | 世界首条采用90%替代燃料熟
新天山水泥召开2024年安全生产和生态环保工
南方水泥与西南水泥结对共建2024年度工作会
中国建材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李新华李新华会
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祝水泥同仁:龙年大吉 新春
中国能建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宋海良与马六甲州行政
绿色发展丨四川北川中联:“绿”动北川 “碳”
央视专访|周育先:中国建材从“产品引领”走向
国新办举行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国务院
中国建材股份党委副书记、新天山水泥董事长刘燕
经济日报 | 三精管理叠加智能化运营,实现创
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周育先拜会济南市
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市场机制研究部副主任张敏思一
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丨江西水泥积极探索创新发展
物资公司组织召开2023年度工作总结暨先进表
黄陵公司组织开展GB175-2023《通用硅
枣庄天行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EDM电化学除垢技
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韩增尧一行到北方水泥调研
两会划重点 |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图解
共建促发展丨南方水泥与西南水泥开展供销专业工
又一大项目开工!准格尔旗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再
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宋海
《福建省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发布
开局起跑 奔赴新程|海螺水泥各单位吹响奋进
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宋领与中国
开新局 谱新篇 | 签署国际合同、发布国际标
周育先受邀出席辽宁省与央企深化合作恳谈会
三化转型在行动丨江西水泥所属南昌平台与徐工及
①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-建材智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为"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-建材智网"独家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来源: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-建材智网”。
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,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,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85号